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中国(中)东欧研究:基于学科建设的初步思考
- 【摘要】
- 中国学界对东欧文学和东欧历史的介绍与研究很早就开始了,但从国际问题或世界政治的视角对(中)东欧问题进行全面研究大抵与改革开放同步。从研究对象的变化看,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中国(中)东欧研究大体分为20世纪80年代的东欧研究和东欧剧变后的中东欧研究。而从研究的系统性和变化趋向来考察,中国(中)东欧研究则经历了一个不对称的“N型”进程,即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的“显学”、2004年数个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前后至2011年期间的“险学”以及2012年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倡议启动以来的“热学”。在此过程中,中国(中)东欧研究的内容与重点不断发生变化,呈现强政策导向性、重热点追踪性以及国别关注非均衡性的特征。与之相适应的是,有关研究机构经历了从恢复新建到骤然减少再到蓬勃发展的过程,从业人员则出现由相对集中到部分改行再到“跨界汇”的趋向。为强化学科建设和提升国际话语权,未来中国(中)东欧研究应重点关注以下几点:剖析老中青三代学人的差异,总结中国(中)东欧研究的阶段性和连续性;查找中国学界与国外学界的差距,归纳中国(中)东欧研究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探求中国学界对于该区域的定义,形塑中国(中)东欧研究的唯一性或中国范式。
【作者】徐刚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研究员。
【期刊】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
【年.卷(期):页码】2020.1 (10):1-31
【DOI】
【关键词】东欧,中东欧,(中)东欧研究,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学科建设
欢迎阅读《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您是该文第3570位读者!
远程稿件处理系统
投稿登录
查稿登录
审稿登录
编辑登录
更多学者专区
-
刘乾/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能源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
李静杰/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博导
-
<p>陆齐华/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所编审、《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编辑 </p>
-
高歌/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中东欧室主任、研究员、博导
-
张聪明/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战略室副主任、研究员
-
<p>马强/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俄罗斯社会文化政治研究室副研究员 </p>
-
韩克敌/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俄罗斯外交室副研究员
-
张红侠/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编辑
-
胡冰/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编辑、《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编辑
-
肖斌/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中亚和高加索研究室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