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对现代国际关系的影响”研讨会举办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战争中,中国与苏联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015年4月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与俄罗斯联邦驻华大使馆在京联合举办“第二次世界大战对现代国际关系的影响”研讨会。中俄学者共同就二战中苏联在亚洲战场的作用、战后国际关系、二战给中俄关系带来的启示等议题进行研讨。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李永全、俄罗斯驻华大使杰尼索夫出席会议并致辞。
李永全在致辞中说,二战结束70年来,世界没有发生大的战争,这本身就是一个来之不易的二战成果。取得这样的成果有诸多因素,既包括世界各国人民对于二战的深刻记忆和反省,也包括战后全球地缘政治基本保持平衡,这其中,中俄两国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据杰尼索夫介绍,2015年,围绕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主题,中俄共同举办的活动将达到60多项,例如,俄罗斯联邦驻华大使馆将向参加过苏联卫国战争的中国老兵颁发纪念奖章,中俄将在中国东北联合搜寻为支援中国抗战而牺牲的苏联红军遗骸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静杰认为,苏联出兵东北让东北大片土地在抗战结束后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据地,苏军撤离时留下的大量武器装备,大大充实了中国共产党在东北的军事实力。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原东北野战军)后来在解放战争的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中屡建战功,一定程度上说,从那时候起就“埋下了伏笔”。
二战中,不仅苏联支援了中国的抗战,中国也以另一种方式“支援”了苏联的卫国战争。专家指出,华北事变后,日本曾以归还华北主权为诱饵,欲拉拢中国签署共同反苏的协议,以确保其进攻苏联无后顾之忧,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没有同意。二战中,中国战场的抗战大大牵制了日军主力,使苏联免于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也支援了苏联。斯大林本人心里十分清楚这一点。”李静杰说道。
从历史的教训中,我们不难得出“中苏交好,彼此得益;中苏交恶,彼此受害”的结论。李静杰表示,作为一对不可搬家的邻居,中俄互为后方,互为战略屏障。战后70年,中俄两国逐渐建立起良好的安全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彼此的国家安全。中共中央党校左凤荣教授认为,“如果大国间能够建立起携手应对安全威胁的有效机制,共同遏制战争的危险苗头,就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大战的发生。”
目前,中俄关系是相互尊重、彼此平等的国家关系,并成为大国关系的典范。与会者认为,无论强弱、贫富,国家间都应平等相待,唯其如此,才能保证两国关系健康向前发展。这是二战留给人类的深远启示。
远程稿件处理系统
更多学者专区
-
刘乾/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能源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
李静杰/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博导
-
<p>陆齐华/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所编审、《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编辑 </p>
-
高歌/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中东欧室主任、研究员、博导
-
张聪明/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战略室副主任、研究员
-
<p>马强/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俄罗斯社会文化政治研究室副研究员 </p>
-
韩克敌/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俄罗斯外交室副研究员
-
张红侠/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编辑
-
胡冰/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编辑、《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编辑
-
肖斌/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中亚和高加索研究室副研究员